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作品「世界大米比赛」

发布时间:2023-06-15 09:05:13 来源:搜狐

「你什么时候失去了你的梦想?」

……

「我不确定,但我知道,我最怀抱梦想的时候是毕业那年!踌躇满志,盎然恣意。」

就像他们,

一群让人羡慕的毕业生们。

他们的来头可不小!

他们是一群热爱设计的梦想少年,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的学生们。在德稻教育,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世界大师,还有各种多样化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德稻教育的成果如何,毕业生的作品就是很好的答案。

在日前举办的 2018 LIFE GEEK 全球新锐艺术家新媒体艺术作品盛宴中,50 件入围作品从全球 500 份投稿中脱颖而出。在这场展示全球新锐科技与艺术的创意型人才聚会中,有 2 件作品就是来自「视觉-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们。

邀请用户与无人机一起涂鸦的《悬浮画布》

唤醒保护海洋环境意识的《塑料海洋》

是不是还没看够?今年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上,毕业生们的作品更是大放异彩,先一睹为快!

《自我失真》 林应印

《女娲诉》 王毅超 金依

《这不是我》 杨帅

《双重味觉》 顾星榆

《私人会谈》周佳婕

《塑料海洋》沈毅超

《冥梦》倪芸芸

要知道,奥地利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到今年已经步入 39 岁啦,可以说这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媒体艺术赛事,也被公认为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本届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共有 24 所大学参与展出,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一同受邀的,还有林兹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伦敦玛丽女王学院、筑波大学、布拉格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刚到奥地利北部城市林茨( Linz ),师生们就迫不及待开始布展了。

领队老师东晓旭告诉设计癖,「我们布展一共用了六天时间,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情,当我们到达场馆以后,发现地面和墙面并不是很干净,这和去年在这间展厅布展的艺术家有关,因为地面上布满了油漆溅出来的痕迹,我们对于这个地面和墙面犹豫了好几天,正当我们对于清理这么大面积油漆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家提议不如我们干脆利用这些让它成为另一种艺术和我们的展览融为一体,于是我们在墙上绘制了自己设计的图案,地上的油漆干脆变成了我们的银河,我们利用这些油漆点将它们连在一起变成了星座;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场地不干净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的场地增加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还没倒好时差的学生们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内心的小兴奋比咖啡X红牛都提神,熟悉了现场环境后,大家互相配合把自己的作品有条不紊地装备好。

经过一系列的倒腾,开展当天是这样的……

据同学们说,开展当天参观的人特别多,因为这样的国际艺术盛会是很多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不容错过的,在德稻教育自己的展览区域,每一个作品前都有等候体验的和询问的参观者,每个学生也都很投入在自己的作品介绍中,保证清楚清晰地传达自己作品的内涵。

这个VR作品很受欢迎,是关于冥想的作品,体验者坐在毯子上头戴装有呼吸传感器的VR眼镜,根据自己的呼吸频率和意识在场景中体验。

味觉可视化作品需要参观者根据控制台上的按钮选项来调整和制作自己的味觉模型,展台上也摆放着已经打印出来的其他人的味觉模型,很多人觉得这个创意很有趣!

其他的视频作品,湿媒体作品,互动装置类作品也十分受欢迎,来参观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这次毕业生们的作品展,都是以交互体验为主的。

领衔交互媒体专业德稻实验班的,是来自英国的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教授( Prof. Roy Ascott ),他于2012年加入德稻成为德稻新媒体艺术大师,作为国际领先的新媒体艺术的领军人物,科智艺术理念便是他的首创。

科智艺术,不仅在改变着当下的生活,更在塑造这些创造未来的人。于是在学校四年的学习中,交互媒体专业的学生们一直被强调要体现个体的独立思考,以及对未来变化的敏感度,还时刻培养着跨界的思维与技能。

我们挑选了展览现场的两件作品,通过与创作者的交流,具体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玩转脑洞,跨界未来的吧。

《女娲诉》 王毅超 4125

关于人是怎么来的这个远古问题,或许你听过好几个版本,比如上帝造人、女娲造人……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交互媒体艺术专业 2018 届毕业生王毅超,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从何而来,到何而去?」这两条线索指引着他前进,一是寻根,二是新自己。

寻找中他找到了女娲造人的神话。

「女娲诉」是一个四屏影像作品,融合了图腾、神话、赛博格元素,构建了一个荒谬的赛博格式「女娲造人」神话。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是创造人类的母亲,而女娲在影片内的装扮是机械腿、机械眼与机械耳朵,这种设定将女娲定位在了赛博格。于是作者借女娲造人的神话讲述了赛博格式的 「女娲造人神话」。

赛博格又是什么?

赛博格,是义体人类、生化电子人,用机械替换人体的一部分、联接大脑与机械的赛博格系统,义体在日本相当于假肢,曾被认为是属于科幻世界的赛博格,如今正在成为现实。

王毅超在翻阅发现神话中的生死观与身体延伸便促成了赛博格的出现,而赛博格这位像极了神的新人类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作者将赛博格与女娲结合,二元论、生死观、身体与身份延展与认知在本作品中被进行讨论。

其实对于王毅超的作品,很多参观者只能部分读懂,因为《女娲诉》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而组成的作品,很具有中国特色,而当这个作品被放置于世界性质的展览上去面对世界友人,因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便会出现了一个阻碍,当王毅超说女娲是中华民族神话中造人的母亲,他们便会得知作品中的主线即女娲体系与赛博格体系之间的关系。

创作中,王毅超面临的最大突破是拍摄与展览形式结合的新尝试,将整个影像分为四部分,四个屏幕,一横为主,三竖为辅。横为长卷,以时间推进的仪式;竖为时刻,象征着坐地朝天的神柱,四个屏幕组成祭坛,给整个影像加重了仪式感。

其实,王毅超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他介绍自己会说王毅超 4125,或者直接说4125。

原来 4125 来源于四年前他看过的一部电影《五百年后》,电影中的极权主义将工厂里的工人以编号命名,控制大家的思想,当然结局是反抗。于是王毅超给自己起了一个类似的代号,是叛逆现实的代号,是飘散于网络的赛博代号,是他存在的另一身份。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思想的作品,有没有带动你的思考呢?除了忙忙碌碌奔波的每一天,你是否也在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

《私人会谈》周佳婕

人类自从有了网络,好像一天 24 小时,除了睡觉,都离不开它。

工作、社交、娱乐、生活……互联网 大数据合力的结果是,比我们自己都了解自己。比如第一次购物买了什么?这些年去过哪些城市?最爱听的歌曲?习惯的口头禅……

从另一个角度看,便捷的同时人类在互联网里没有隐私。

于是,周佳婕想通过艺术作品揭露网上隐私泄露等互联网安全问题,引导批判和反思。

作者通过运用四大元素(具有两个小型私人房间的物理环境,聊天室应用程序,灯泡和实时莫尔斯电码翻译应用程序)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交互式环境,以揭示互联网世界的风险。

起初创作的初衷是源于一个兴趣。周佳婕喜欢研究摩斯电码,这个作为早期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再随着各个社交媒体的出现后,早已被人忘却。不过在那些特殊的场合和历史中,摩斯电码的安全性和意义是不能磨灭的。

现代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已经很成熟了,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的个人数据,但如今人们宁愿漠视这些去享受网络空间。所以作者希望观众在体验项目的过程中重新唤起对隐私保护的意识,所谓的私人而非私人。

面对《私人会谈》,周佳婕给自己的作品打了 90 分,她说,「我认为我的作品从形式上还不能很好的向公众传递其中的含义,概念还不算太完善」。

在林茨的几天,惬意而放松。周佳婕和小伙伴们在展览结束后的几天,一起去压了马路、逛了教堂和周边一些有特色复古的小店。在林茨,会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生活简单而幸福。这里没有早晚高峰,人也很少,是慢慢的生活节奏,但同时,这里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建筑、每一件商品上都能感受到。

看过之后,是不是很想去体验一番呢?

不过比起体验,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德稻教育是如何帮助学生,创造出各样的前瞻想法,并使得想法成为现实。

图片来源:德稻教育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