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马三立最有名的相声「郭德纲相声界的地位」

发布时间:2023-06-20 09:04:55 来源:搜狐

相声作为生根于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们来说它蕴含着许多中国传统社会的色彩,光是论资排辈就把一般人给搞迷糊了。

在相声界的辈分之说,一般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而马三立属于“寿”字辈,其辈分之大是超过很多人想象的,连相声大师侯宝林都该喊他为师叔,马季则该叫他师爷,到了姜昆这一辈的相声演员就该尊他为师祖了。

尽管马三立先生年龄大,辈分高,但他却显得不那么过分的因循守旧,不大乐意人们用那样的方式称呼他,毕竟新社会不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一句马先生或是马老师,甚至“老马”都是他最习惯的称呼。

马三立

马先生之所以能够对现代社会有如此高的接受程度源自于他较高的文化水平,他小时候念过私立高中,在当时那是相当了不得的学历了,这让他成为前辈中接受教育水平最高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相声扎根于民间,来源于普通大众的生活,无论过去还是当下,相声都曾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你到底是需要获得行业内的认可,还是需要被观众们认可,相声自然有它的传承和它固守的一些传统特点,但与时俱进的观众能不能接受它又是另一回事。

著名的相声演员于谦就曾说过:“相声本是街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相声登上了大雅之堂,那是否就代表着它已经脱离了“街头”,离真正的老百姓越来越远了呢?

郭德纲与马三立

一些传统相声正在逐渐消亡,而以德云社为首的一些“改良派”正在将相声发扬光大,发展了一群新的观众,但在行业内却仍有人将他们的相声称为“三俗”。

对此,于谦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相声自然要取悦观众,但终归还是要以相声的专业特点去取悦观众。“二人转今天在全国非常火,孩子们可以用二人转的方式说相声,那如果有一天二人转不受欢迎了,那相声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说呢?”于谦如是说。

也许我们可以从马三立身上得到一些启示:我写小说我,我写小说我,我上比巴金,我……我下比柳青,超过托尔斯泰,不让巴尔扎克,外国有马雅可夫斯基,中国有马三立!高尔基,高尔基写《母亲》,我写《二姨》!短篇,中篇,长篇,稿费源源不断,邮局汇款“马三立”,拿戳儿!马三立,拿戳儿,有了钱,怎么办,我先买一棉帽子戴……

马三立与王凤山

观众们几乎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拿戳儿!马三立”的喊声,被代入到了故事情景当中,那极具感染力的伟大宣言过后,这位伟大作家的理想不过是用稿费买一顶棉帽子戴。

一段极具文艺色彩的铺垫,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段文哏,最后以这样一个包袱抖的满堂喝彩

后来郭德纲著名的那句“我要是有钱了,我天天喝豆浆”正是受到了马先生的启发。

观众们都被这种反差极大的情节逗的前仰后合,敢情您这大作家未免太惨了一点点,闹了半天您的追求不过就是拿稿费买顶帽子。

“过去,过去,马三立帅呆了,跟刘德华赛的,跟刘德华赛的,跟刘德华一样!妇女见了我,见了我呀,那都乱了,那都乱了,非要给我沏茶,从鲫鱼缸里给我舀了一壶水,做开了就要给我沏茶,这水我不能喝,不能喝,一喝我奶下来了”。

马三立与侯宝林

这不正是我们说的雅俗共赏吗?一大堆让底层老百姓们听不懂的外国人名并没有削弱包袱抖响的效果,反而更加可乐了,而“喝鲫鱼汤催奶”的民间说法被用在段子里,又将自己拉回到了群众当中。

除了在相声内容方面下功夫,马三立对细节的把握也是真见功底。坦白说马三立的声线不是人们传统认知当中能说相声的底子,说相声讲究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而马三立一不占相,二不占声,嗓子永远跟卡着一口粘痰一样,一句话能说清楚非要重复三遍,絮絮叨叨,啰啰嗦嗦。

但马三立高就高在这儿了,这成为了他独树一帜的特点,按照谢园的说法,马三立说相声喜欢重复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其经验丰富的表现。一场节目刚结束,台下乱糟糟一片,有妇女聊天的,有孩子哭得,也有到处乱窜的,找座的,上厕所的。

马三立与王凤山

如果在这个时候,把包袱抖出去,大伙的心神都没这里,这个包袱就等于没抖响,没出来效果。马三立在这种情况就不会着急“使活儿”,而是先要拢人,前边骆玉笙刚下台,马三立上来“这个,这个,这个骆老啊,骆老刚唱完,骆老啊,唱的好啊,骆老,观众朋友们愿意她多活,愿意她多活呀,好再听她唱”。(说了半天,净聊别人了,自己的事提都没提)。

一歪头,看着和自己合作多年的搭档王凤山,假装不认识:“你谁呀,你谁呀,瞅着眼熟,你谁呀”。

王凤山也配合:“连我你都不认识了啊”。

上手直接摸王凤山脑袋:“我摸摸,这谁呀,这谁呀”。

王凤山一把推开他:“是谁你看就行了,瞎摸什么呀?”。

下边观众的注意力逐渐都开始集中到舞台上,想瞧瞧上面发生了什么事。

马三立

马三立往台下一看,上厕所的也回来了,小孩也不哭了,妇女也不聊天了,差不多就该“入正活儿”了

“这不我的眼神最近有点……”说到一半眼睛突然瞪大了,甩着食指对着王凤山的脸:“王凤山,王凤山,快板大王,王凤山”。

今天很多相声演员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真应该多和马三立学学,那是在工体馆有着对台下好几万观众说相声经历的泰斗级人物。

在生活中,马三立处处能把他的幽默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次相声界在大连开会,马三立在主席台上做出了精彩的发言:我呀,我就说一条儿,咱们到了海边儿可不能背着领导下海游泳,回头有个大事小情的可没人捞你去。咱们得让领导们放心,让领导高兴,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马三立与马志明

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大伙都鼓掌,回去躺在床上,领导怎么琢磨怎么不是味儿,第二天领导带着黑眼圈找到行色匆匆的马三立:“你给我站住,昨天讽刺谁呢你!”。

马三立不光喜欢跟领导开玩笑,还热衷于恶搞自己的同行。著名相声演员郭荣启老师就曾上过马三立老师的当。郭老师烟勤,但瘾不大,一根烟抽不完就解了瘾,剩下半根扔了浪费,于是碾灭了直接塞兜里,过上一会烟瘾来了再点上续上两口。

赶上一次团里开大会,郭荣启老师抽了半根烟,把剩下那半根碾灭了又塞兜里了,许是有些着急,烟没有完全碾灭,还带着火星就被扔在兜里了,坐在后排的马三立看见了,没吱声,而郭荣启自己也没注意,聚精会神的听台上发言。

马三立

过了一会,上边问:“我怎么闻见一股子糊味?快去看看,是不是什么东西着了”。

话音未落,马三立突然站起来了:“是我是我,我这兜里的火柴不小心给弄着了,没事没事”。

台上的领导一听,没事,就继续认真的讲,而郭荣启抽了一辈子烟,浑身都是一股子烟油子味,自己对烟的敏感度也就不高,本来刚要把手伸进大衣,一看马三立站起来,他这手就缩回去了。

郭荣启与马三立

不一会,这小烟头就把郭荣启的褂子烧着了,呼呼的冒烟。郭荣启这才反应过来,用手指着马三立那张巴掌大的笑脸:“马三立呀马三立呀,你可真够坏的!”。

尽管在2003年的冬天,马三立老先生离开了我们,经历了十七个春夏秋冬,人们对马三立的想念从未停止过,但马三立先生仍然是带给我们快乐远远多于悲伤的人民艺术家,他走了之后,相声界在再无泰斗。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