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以文化为根,以科技为翼 “穹天玉宇”沉浸式展览展示藻井之美

发布时间:2025-09-19 17:47:58 来源:搜狐
        9月18日,北京——

午后的阳光在惠多港购物中心的中庭投下温和的影子,人流从四方汇聚。有人驻足抬头,有人掏出手机,也有人只是默默地走进那片光影交织的空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穹天玉宇——沉浸式中国藻井数字艺术展”,在这里缓缓展开序幕。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之纲教授总策划,北京鱼果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共同出品,自昨日起至9月24日免费开放。

走进展厅的第一刻,你会被“天幕”包围。六面LED屏组成的CAVE空间从脚边、身侧到头顶层层递进,天花板方形屏幕恰与藻井位置对位。三维点云构建的几何骨架在裸眼3D的推动下徐徐展开,熟悉而陌生的纹样在光影中缓缓复位:莲花的清正、团花的圆满、龙凤的威仪,各自引领着观众的目光穿越时空。孩子仰头喊“龙飞起来了”,年长的观众则轻声向同伴解释“这是‘一井观天下’的意思”。

“穹天玉宇”不是凭空出现的。制作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考据与测绘,扎根北京这座古都的实景库——隆福寺、智化寺、天坛、故宫……每一处藻井都被细细拆解、逐层重建。最终形成的藻井数字资产数据库,既记录了纹样、色谱与比例,也保存了属于工艺的温度。于是你看到的不仅是“被放大的细节”,还是“被复原的逻辑”:木作如何巧接,结构如何层叠,色彩为何这样排列,意象如何指向宇宙秩序。

展览并不止步于再现。它把传统带到了当下——音乐可视化的节律、分形生成的秩序、地理位置可视化的城市脉络、万花筒的无限镜像,像一层层注脚,解释着古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你会意识到,传统并非静止的雕纹,而是可以被“继续书写”的语言。

“穹天玉宇”的旅程早已留下足迹:北京汽车博物馆、首都博物馆、2024年服贸会首钢园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它像一条闪耀的线,把城市的文化空间一一串联。更远一些,它曾把古建数字化的经验运用到2025年央视春晚节目《栋梁》中,以8K+AR+3D Mapping让“千年梁柱”的精神在全国观众眼前复活。文化从没有离开,它只是换了一种抵达的方式。

当你从展厅走出,商场的喧闹重新包围你。但脑海里仍有一口“井”,明亮、辽阔。也许这就是展览想留给城市的礼物:让仰望成为一种日常,让传统成为一种亲近。展期至9月24日,欢迎你在这个秋天抽出一小时,来和古都、和自己,完成一次静默而诚挚的对话。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