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西方绘画镜像」

发布时间:2023-06-20 16:25:57 来源:搜狐

如果把人及人的情感、内涵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话,东西方艺术家的全部使命都可以看做是在描绘自然。区别在于,中国的艺术家自古都在向自然学习,所谓“师法自然”、“以天地为师”。在万物造化面前,中国的艺术家是谦卑的,以悟道的方式,希冀能获得惊鸿一瞥的恩赐。

西方艺术家似乎更加自信。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人文的觉醒,技法的成熟,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等等,艺术家们仿佛对自己将自然如何呈现出来充满信心,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这固然是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的结果。然而,文化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不谈。我们可以肤浅地从中西绘画在工具和材料上的不同来谈。

西方绘画使用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而他们的画笔也很适合用来表达“面”。所以,西方绘画作品很自然地走向重复自然的方向。中国绘画呢?用的是毛笔,更容易也更适合表达“线”。色也是很单调的墨色为主。这样的条件想要去还原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这样也就倒逼中国的艺术家去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内容。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评论“师法自然”和“重复自然”这两种思维孰优孰劣。千百年来,他们仿佛是两条平行线,沿着各自的轨道,向前奔跑。

西方艺术跑到了塞尚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印象派的一员,他很快就看到了印象派笔下的自然太过肤浅,不够厚重。同样的风景,不同的艺术家表现出来的样貌大相径庭。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干扰了这些艺术家。这中间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吗,有什么东西是具备“确定性”的呢?4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回溯古典大师,绝大部分的时间里,塞尚都在乡野之间,在一组组静物面前,久久地观察、思考,寻找着答案。

他之前的艺术家仍然停留在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带着“你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吗?”这样的疑问,塞尚开始了观察的探索。他希望能够发现观察对象除去表面的,易变的东西之外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为此,他通常会花大量的时间,静静地看——甚至是简单的静物画,却很少落笔。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像文徵明“五日为一木,十日为一石”?

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真的很难用语言清晰地表达。但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切实的震撼。对待艺术,用心体会永远都胜过苍白的语言。对于作品面前的观者来说,欣赏它是很简单的。但对于塞尚和其他伟大的艺术家来说,作品的出现都是那么的痛苦和煎熬。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发现,这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他们终其一生,不断探索的其实是如何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展现出来,传达给别人,手随心动。

今天,当我们站在艺术大师作品面前的时候,我们会由衷地感叹大师们超绝的艺术表现力,通过笔触、结构、线条、色彩、空间的营造喷薄而出。我们不知道,这些作品其实远远不是作者理想中的样子。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它究竟应该会达到一个怎样震撼的样子。

所以,即便当时已经被奉为大师的塞尚,临终前仍然在痛苦地怀疑自己。如果上帝能够再给他一些时间,今天西方艺术的轨道是不是能够跟中国更靠近些呢?在塞尚这艘巨轮停下来之后,西方现代艺术家们虽然沿着他的脚步继续向前探索。但,无论是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还是原始主义、野兽派,都把塞尚肢解了。他们像是从巨轮上面下来的一艘艘小的救生艇,在茫茫的大海上,漫无目的地寻找救赎。再没有人具备足够的勇气,甘愿承受着煎熬,驾着这艘巨轮,朝着目标,艰难航行。

近代,有很多人漂洋过海,试图用西方艺术的某些手段回来革新中国艺术。结果是直到如今仍贻害无穷!没有继承,何来发扬?是不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太过厚重,让人望而生畏,失去了背负的勇气?未来在哪里,我看不到,但眼看着眼前的“根”就要断了。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